close

  

中國時報【廖肇祥╱南投報導】

傳統魚撈陷阱「魚筌」16日在埔里鎮紙教堂再現,72歲邵族長老袁光河帶領桃米社區居民實做,並轉化為倡議「里山精神」的展演構件;17、18兩日,《尋?里山》系列活動,將以戶外公演形式演出。

「里山」,日文satoyama,泛指保存了與土地共存生產方式的淺山聚落,與近年來民間倡議的「生態、生活、生產」的農耕型態連結;但台灣許多農村社區遭遇了「里山危機」,農村如何永續耕作,成了居民不得不面對德州撲克看博弈心理學的重大課題。

邵族工藝師袁光河在新故鄉基金會邀請下,與桃米社區居民編魚筌與蝦籠;他指出,魚筌是種陷阱,抓大魚放小魚,傳統魚筌多用竹編或藤編,象徵先民取之自然、用之生活、永續魚獵的生活智慧。

泰國當代藝術家Thanom和Kamol近日進駐桃米,Kamol指出,泰國湄公河流域向來是泰國的米倉,但中國在上游興建大水壩,造成嚴重旱災或水患,農民自給自足的社群生活快速崩解,他們想要以藝術展演表達自身的「里山危機」。

而埔里鎮珠仔山茭白筍也面臨水泥工廠威脅,居民帶來環保劇《珠仔山尋里山》,撲克21點五龍決策值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啟瑞表示,這齣戲是珠仔山居民集體柔性發聲,表達永續守護家園的立場。

《尋?里山》演出活動第1場17日下午4時30分於紙教堂演出,晚間7時30輪盤走斜線趨勢下注打法分於珠仔山宣平宮醒覺堂演出座談;18日下午4時30分於埔里鎮藝文中心戶外廣場演出。51981AFD5B14BE71
arrow
arrow

    rjn975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